抗衰历程

抗衰历史沿革与历程

近代医学与生物学的关键突破

日期:2025-05-10 19:19:17
作者:百福龄
返回列表
20世纪到21世纪初

1.1961年:海弗里克极限的发现

莱奥纳德·海弗里克证明人类细胞分裂存在极限(约50次),揭示细胞衰老的生物学基础,为后续衰老机制研究奠定根基。

2.1990年:端粒酶与端粒缩短机制的揭示

端粒酶的发现首次将染色体未端的端粒缩短与细胞衰老关联,为理解衰老的分子机制提供关键线索。

3.2004年:衰老细胞清除概念的提出

研究者发现清除衰老细胞可缓解衰老相关疾病,推动"senolvtics"(衰老细胞清除剂)疗法的研发,如达沙替尼+槲皮素组合。


2010年代

4.2016年·Senolvtics疗法的临床前突破

首次在动物模型中证实清除衰老细胞可逆转骨关节炎、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,引发抗衰药物研发热潮。

5.2019年·衰老细胞分泌表型(SASP)的系统解析

《Nature》综述明确衰老细胞通过分泌促炎因子驱动全身性衰老,提出靶向SASP的抗衰新策略。


2020年代

6.2024年·免疫系统重启与嵌合多肽疗法

免疫衰老逆转:斯坦福团队开发抗体清除髓系偏向造血干细胞,恢复老年小鼠免疫力,减少慢性炎症。

嵌合多肽E16-UPA24:浙大团队设计靶向衰老细胞的多肽,激活NK细胞清除衰老细胞,改善肝纤维化等疾病。

7.2024年·抗衰干预措施的系统总结

大卫·辛克莱在《Cell Metabolism》归纳8种抗衰策略,包括雷帕霉素、NAD+补充、益生菌调控等,推动多通路联合干预的临床转化。

8.2024年·衰老的进化视角重构

清华大学王钊教授提出衰老是“自然选择惯性作用”的结果,强调健康寿命延长优先于时序寿命,重塑抗衰研究目标。


2025年抗衰技术革命与临床转化里程碑

9.ECM调控与透明质酸抗衰产品落地

《Cell》将细胞外基质(ECM)列为第13大衰老标志物,揭示高分子量透明质酸(HA)通过ECM修复延长寿命的机制。

10.量子计算驱动NAD+代谢优化

日本团队结合量子神经网络解析亚洲人群NAD+合成酶突变,开发“御龄素”提升NAD+利用率,临床显示表观遗传年龄逆转4.3年。

11.再生诱导全局组织年轻化

密歇根大学以涡虫为模型,发现截肢再生可逆转衰老表型(如神经元丢失、氧化应激),揭示多能干细胞稳态是组织年轻化的核心机制。